最近全國多地陸續明確,不再查驗核酸證明。
這自由出行的曙光,是越來越近了。
我來立個flag:明年煙花三月時,下一趟揚州。
我可太稀罕揚州了!
溫潤秀美瘦西湖,千年古剎大明寺,春夏秋冬四景皆備的個園……揚州美景迷人眼。
它還是「 世界美食之都」之一,三丁包子、翡翠燒麥、大煮干絲、軟兜鱔魚……想起來就口水長流。
揚州的蟹粉湯包
最近天一冷,最最饞的還是那口 清燉獅子頭。
湯底清鮮,將偌大的肉丸煨得軟嫩鮮香、入口即化,咀嚼間爆出甘美的肉汁,讓人幸福得要暈過去。
獅子頭個頭大,來頭也大。
它的前身「葵花斬肉」,是隋煬帝命御廚,以揚州葵花崗為題所創。
後來因其熟成后,肥肉融化、瘦肉突出,表面毛糙有如雄獅之頭,便改名「獅子頭」。
早在1949年就上過開國第一宴,如今依然是國宴菜常客。
淮安人周總理尤愛獅子頭,經常親自下廚做來解饞。
高郵人汪曾祺先生,也曾盛贊:「獅子頭松而不散,入口即化。」
別看獅子頭名氣大就覺得有距離感,它最大的魅力,在于 雅俗共賞。
本質上,就是個由豬肉末與輔料團成的大肉丸子嘛。
食材家常,調味簡單,各地烹煮方法也多,可清蒸、可清燉、可紅燒、可煎炸。
揚州人心頭的白月光,還得是清燉獅子頭,講究肉嫩而鮮、湯清而醇。
肉最好 肥三瘦七,若喜歡口感豐腴些,肥四瘦六甚至肥瘦各半也可。
無需擔心肉肥,燉制后油脂會釋出,但若是肉太瘦,缺乏彈性,口感就會干柴。
剁肉餡不能絞成泥,講究「 細切粗斬」:
先將肉切成片,再切絲,最后切成石榴籽大的丁,再略剁斬。
這樣做出的獅子頭,肉粒可包住水分,一咬松軟、有爆汁感。
想要保持獅子頭下鍋不散,摔打肉餡這步很關鍵。
肉餡加入姜蔥水、黃酒、鹽,朝著同一方向攪打上勁兒,直至粘稠起膠。
注意不要一次性加完姜蔥水,得慢慢摔慢慢加,滲透更好,肉才更嫩。
最后將筷子往肉餡中一插,直立不倒,肉餡就算好了。
至于肉餡的輔料,揚州人也會應時而變。
春有春筍獅子頭,夏有鮰魚獅子頭,秋有蟹粉獅子頭,冬有風雞獅子頭,四季各有風味。
家常點的,就用馬蹄或蓮藕助陣,增加爽脆之余,還清新解膩。
湯底我用的現成雞高湯,配料只有雞、水、鹽和香辛料,十足濃郁鮮美。
上鍋文火慢燉2小時,至油脂釋放,肉軟汁鮮,湯清味濃。
吃之前,我還借鑒餐廳做法,在碗底鋪入頭水紫菜。
高湯一潑,鮮味盡數激發,真鮮上加鮮!
撥一勺獅子頭,撩一筷子紫菜,豐腴與脆嫩碰撞,鮮汁萬箭齊發,美啊!
- 頭水紫菜獅子頭 -
[ 食材 ]
五花肉半斤 頭水紫菜1片 馬蹄5-6顆 姜3片 蔥1根 水50g 蛋清1顆 黃酒2小勺 大白菜葉3-4片 鹽1小勺 高湯1根 白胡椒粉(可放可不放)
1大勺=1 table spoon=15ml
1小勺=1 tea spoon=5ml
[ 食譜 ]
1.五花肉去皮,先切片再切丁,獅子頭講究就是細切粗斬,稍微剁幾下
2.馬蹄削皮切丁,蔥姜切細泡水備用
3.肉丁中放鹽、黃酒、蔥姜水,順時針攪打上勁,蔥姜水是小量多次加入,被吸收后再加下一次,攪打到粘稠有膠質,加入蛋清攪拌至吸收,摔打上勁
4.加入馬蹄丁攪拌均勻,把肉餡揉成團
5.起鍋燒水,沸騰后加入高湯膏、白菜葉,肉團放在白菜葉上,這樣不粘鍋,全部肉團放好后,蓋上一片白菜葉,蓋上蓋小火燉2小時
6.最后碗中加頭水紫菜、鹽、胡椒粉,舀兩大勺高湯,放上獅子頭、青菜即可
獅子頭熱騰騰上桌,抖動間有如「獅頭甩水」。
幾近清澈的湯底,上海青如花瓣點綴其間,又大又圓的粉白團子在碗里,你擠我挨。
筷子稍一用力,軟嫩的肉團就松開。
一口咬下,肉汁在齒間四濺,油潤了舌頭和口腔,無需用力咀嚼,就急急地滑進喉嚨。
偶而吃到馬蹄,清脆回甜有嚼頭,一舉打破沉悶。
一個人干掉整個大肉丸,滿足了。
最后,一口鮮湯、一著鮮嫩爽口的紫菜收尾,鮮得人都蕩漾了。
記得上次做大煮干絲,底下有個留言說:
淮揚菜就是看上去平平無奇,實則用料考究,是一種內斂的精致。
確實如此,就像揚州城一樣,絢爛至極歸于平淡。
期待明年三月,咱們揚州相見。